課程分享
日本介護保險創造者唐澤剛
「台灣長照應思考預防失能的重要性」
口譯/五十嵐祐紀子 文、攝影/李宜芸
6月17日,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於日本第十九回在宅醫療大會現場與前厚生勞動省保險局局長唐澤剛會面。現場與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訪問團以及學會顧問、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鄭清霞針對日本介護保險的設計及改革與台灣長照2.0政策深入交流。
日本實行介護保險已17年,唐澤剛正是負責設計介護保險的官員,他分享當時建置介護保險之初日本的經驗。針對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照顧人力需求迫切,唐澤剛表示,日本目前總人口1億2000萬,約6000萬是勞動人口,其中約700萬在醫療、照顧產業,但與30年前相比製造業、商業就業人口皆減少,只有醫療照顧相關就業人口是增加,「然而再過十年,日本產業結構將會改變,醫療相關就業人口會變成服務業的主流,台灣也一樣,」也因此,他建議台灣政府應扮演的角色是,提升醫療、照顧相關就業人口的工作環境與就業條件,提升照顧產業相關人員的薪資水準、營造能兼顧照顧孩子與工作的就業環境,讓更多人能無後顧之憂的投入醫療、照顧產業。
另外,由於唐澤剛近年轉任負責地方創生、社區營造事務,但他看到鄉間少子化、高齡化嚴重,思考長照必須與社區營造結合,而社造有三個重點:1.創造就業機會;2. 確保生活品質,包括社區醫療、生活、教育、居住等;3.振興社區文化,「缺一不可。」若一味發展經濟,卻忽略了社區居民的基本生活照顧,社區營造將會失敗,醫療還是相當重要,「沒有醫生接生孩子是不行的。」
而針對去年日本介護保險修改給付項目,台灣的長照專家群有許多的疑問與討論。他詳細解釋,未來日本的給付將會更強調「失能預防」,過去介護保險認定了申請者屬於「需支援1、2」等級,就給付居家服務,協助需求者洗衣服、做家事,反倒失去自立支援的精神,「這對預防衰老是沒有意義的。」也因此,未來給付制度會往鼓勵民眾出門走走、運動,甚至辦講座教民眾怎麼運動、怎麼吃等,台灣也應同樣思考失能預防的重要性。

▲日本前厚生勞動省保險局局長唐澤剛與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訪問團團員一同交流如何設計長照制度預防民眾失能。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與日本醫師會首度會談
將與日本醫師會合作 明年起台灣醫師到日本學習在宅醫療
文、攝影/李宜芸
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100萬失能人口是台灣社會沈重的負擔。來自日本、已發展20多年的「在宅醫療」,能提供各職種的居家整合醫療服務,是面對銀髮海嘯時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年四月,由理事長余尚儒醫師號召,正式成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引起日本醫師會、日本在宅醫療學會的高度重視。
今(2)日,由台灣醫師公會理事洪德仁醫師與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醫師一同率領訪問團,並由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在宅連攜醫療部三浦久幸部長、日本全國在宅療養支援診療所連絡會研修教育局和田忠志局長,一同與日本醫師會橫倉義武會長、鈴木邦彥常務理事會面談話,一起討論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與解方。
洪德仁醫師首先代表台灣醫師公會理事長邱泰源教授感謝日本醫師會對於台灣過去921、台南地震與八仙塵爆等災難的協助,同時也希望日本醫師會未來可給予台灣在宅醫療更多的指導。
余尚儒理事長現場致贈由書法家洪文珍老師書寫的「生命有限 在宅無限」的書法作品。他表示,台灣在進入超高齡社會後,民眾必然對在宅醫療有高度需求,也感受到台灣的衛生福利部、台灣醫師會與其他相關社福團體的支持,這兩年也不斷有來自日本的友人來台分享在宅醫療經驗,或者台灣前往日本參訪在宅醫療。
余尚儒理事長進一步說,深化國際交流是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的三大任務之一,期待未來能與日本醫師會有更多的國際交流機會,更希望未來台灣在宅醫療人才養成上能獲得日本醫師會的指導與協助。
橫倉會長對於台灣未來要發展在宅醫療有相當高的期待。橫倉義武會長提到,在他擔任日本醫師會會長7年多來,致力推廣在宅醫療。現場橫倉會長也致贈日本在宅醫療教科書與DVD給台灣對在宅醫療有興趣的醫師作為參考,「請加油!」橫倉會長勉勵。
醫師的使命是滿足病人的期望
文/李宜芸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與日本全國在宅療養支援診所連絡會於1日首次在日本會面。會中,日本全國在宅療養支援診所連絡會會長新田國夫以及事務局長太田秀樹侃侃而談自己為何從事在宅醫療,並給予台灣發展在宅醫療的建議。
早在25年前,在宅醫療尚未在日本普及、也未有任何醫療給付之時,身為外科醫師的新田會長因為看到在醫院中許多病患被五花大綁、打針維持生命,開始反省現有的醫療的品質與病患的尊嚴,因而離職投入在宅醫療,甚至讓自己的護理師到府照顧病人,在當時的日本是前所未聞。
他提出反思:若癌症積極治療可延長一年壽命,但過程很痛苦;若不治療,只能活半年卻很幸福,「延長壽命不是不好,支持自然死也很重要,重點是讓病患有選擇。」
太田醫師也懇切地說,醫生應該是因為病人而存在,但是現在卻是因為「制度」才有了醫院與醫療,反而製造了更多的病人與問題,「醫療應該是讓人幸福的。」
在台灣成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之際,兩位在宅醫療前輩皆給予支持與鼓勵,並建議,推廣在宅醫療,應該從社區出發,與其舉辦幾百人的大演講,倒不如以小學校區為單位,每次找20個人在榻榻米上聊聊更有效果,社區媽媽們就會挺身而出,支持在宅醫療。
過了20年,日本政府發現在宅醫療能解決超高齡社會的照顧問題,開始重視在宅醫療,也提高了保險給付,希望吸引更多醫師加入在宅醫療的行列,太田醫師仍勉勵,「雖然現在日本給付很好,從事在宅醫療的醫師不能忘記初衷:那就是滿足居民的期望的社區醫療,這才是醫師的使命。」
- ▲右二新田國夫:「延長壽命不是不好,支持自然死也很重要,重點是讓病患有選擇。」右三太田秀樹:「醫療應該是讓人幸福的。」